發布日期:20-06-26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新的意思?!讹L土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我國古代農歷月份按干支排列,十一月為“子月”,輪到次年五月恰好是“午”,“午”與“五”同音,又是單數屬陽,所以端午即五月初五,又叫端陽,或稱“重午”、“重五”。
為什么被稱作“端午節”呢?
這是因為我國古代習慣把月數和日數相同又逢單數的日期都定為節令,如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都是節令。只有十一月十一,大概是因為超出了十位數而未-被定為節令。而民間大都認為,屈原是這天投的汩羅江而死,為示紀念,沿襲成節,就成了端午節。
客家人還稱端午節為"五月節",五月節是客家人非常重要的節慶,五月初,人們就抽空上山采摘包粽子的竹葉,采集葛藤、菖蒲、艾葉等晾干備用??图胰顺税兆?、熬粽子外,還殺豬、宰羊、捕魚、宰殺雞鴨鵝兔等,同時還請阿公婆(祖先),到伯公廟燒香,備牲禮祭祖,這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示人以不忘本的美德。
客家諺語對"五月節"也有獨特的見解,例如"未食五月粽,襖袍毋入甕",意思說在端午節還沒到、還沒吃粽子之前,天氣仍然有可能會變冷,要等端午節過后才能把冬天的衣服收起來。所以大家常說,在端午節過后,才是夏天真正地到來。
吃粽子
粽子,有的地方稱“角黍”、“裹粽”。端午吃粽子是我國民間長久盛行的習俗。早在《續齊諧記》里就有如此記載:“屈原5月5日投汩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年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
相傳在漢朝,汩羅江何俊在江邊行走,忽見屈原迎面而來,面黃肌瘦,愁眉苦臉,何俊問:“三閭大夫,您怎么變成了這個模樣?”屈原說:“你們祭我,投入江中的米飯和菜肴都給蛟龍吃了,我無法吃到,所以餓成這個樣子。請你告訴人們,以后飯菜可用蘆竹葉包裹,用五色線捆緊,蛟龍就不敢吃了。”后來,人們據此做成了粽子。
五色絲中五色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合道家五行陰陽之說,所以蛟龍懼怕五色絲。這種五色驅邪做法,完全出于滿足信仰上的需要,沒有科學根據?,F在五色絲線扎粽子的習俗已經消失,為了方便客家人改用棕絲或棉線扎粽子。
如今,客家人做的粽子花樣百出五花八門,讓人大飽眼福和口福。品種上有裹肉的葷粽,有不裹任何東西的涼粽,有用八寶飯包的八寶粽,還有用花生米、瓜子仁、芝麻、核仁包的五仁粽等。形狀有三角錐形、四角枕頭形、斧頭形、尖角形等。
掛菖蒲、插艾葉
相傳唐末黃巢起義軍進入江西省的一個村莊,肚子餓得咕咕叫,可村里人都跑光了。正愁找不到吃的,忽見村邊一間茅屋有炊煙冒出,黃巢馬上來到茅屋,只見一個老婆婆在煮粥,黃巢問哪里有吃的。老婆婆說:“村上的人把吃的東西帶走了,你餓極了,就把我的粥吃了吧!”黃巢不忍心吃她的粥,老婆婆心想黃巢并非兇神惡煞、見人就殺的魔頭,比本村的地主老財要好得多,便告訴他地主老財藏糧的地方。黃巢的隊伍得到大批量糧食,臨走開往福建時,黃巢對老婆婆說:“明年端午節我的起義軍要打到長安去,您只要采些菖蒲、艾葉插在門上,我們的弟兄見了,就知道你家是好人,不會傷害您的。”
第二年端午節,老婆婆按黃巢的話吩咐全村人都在門上插菖蒲、艾葉,果真黃巢的軍隊路過村子,沒有傷害他們。這事一傳十,十傳百、每年端午節千家萬戶的門窗上都掛滿了菖蒲、艾葉。其實,傳說表達了人們祈求幸福、好人平安無事的美好愿望,更重要的是掛菖蒲、插艾葉有解瘟禳毒的意義,具有醫藥保健的科學價值。
掛黃葛藤
端午節掛黃葛藤是客家地區的傳統習俗。端午節當天,客家人便在自家門前掛起黃葛藤,這樣的民俗在客家地區延續了千年。有意思的是還發現掛黃葛藤這個習俗也跟黃巢帶起義軍有關系。
據了解,黃葛藤又名葛根干、野葛干等,是一種既為普遍的多年生藤本植物。但在客家人眼中黃葛藤是驅邪之物,與別處將葛藤喻為捆綁鬼怪的“鐵鏈”、“神仙索”不同,其在客家民間傳說中與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的黃巢有著緊密聯系。
唐末黃巢帶起義軍進入閩粵贛地區,客家人為了躲避戰亂,相繼趕路,進行第二次南遷。恰逢端午黃巢率軍路遇一婦人,看她背一個十多歲孩子卻手牽一個三四歲小孩,黃巢則問其緣由。“聽說黃巢軍隊將至,此孩童為大伯之子,其父母在戰亂中身亡,現恐被他人抓去,所以背著,年幼者為我兒。”婦人說。
黃巢被婦人之舉感動,于是告知婦人,“大嫂,我乃黃巢,我們不殺窮人和好人。你落戶時在門前掛上黃葛藤,即可避禍。”婦人到石壁村便將掛黃葛藤的事告訴客家鄉民,于是家家戶戶門前掛上黃葛藤,保住了整村人性命。此事一傳十、十傳百,許多難民也掛上黃葛藤幸免于禍。于是,客家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均在門前掛上黃葛藤祈求一切平安、順利,驅災辟邪。
客家人還將菖蒲頭切片,加上大蒜瓣,用絲線把折斷的艾葉桿穿成一串,或裝進小布包縫好在香包,佩帶在胸前或腰上。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額上寫個“王”字,或將雄黃涂抹在小孩的額頭、鼻尖和腳上,然后把剩下的雄黃酒灑在屋角和墻角,以避蛇蟲。此俗在山鄉農村還十分盛行。
(文章來自網絡)